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理故事

彭一苇、李小平、陈朔鹰:用“286”电脑,为北京亚运会上做出世界先进“信息系统”

【编者按】2018年,为抢救、挖掘宝贵的校史资料,党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启动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委托图书馆具体实施。两年多来,采集工程共记录保存80位离退休教师口述史资料15058分钟,形成文字资料160万字。为纪念学校建校80周年,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结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划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如今的体育赛事直播中,成绩瞬间发布、球路动态模拟、技术时实解析……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计算机尚未在中国普及,如果要为国际性体育赛事搭建信息化系统,无疑是困难重重

然而在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套由中国人自己开发的信息系统,不仅成功完成了这次盛会的保障任务,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与肯定。耀眼成绩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北理故事呢? 

讲述者:彭一苇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原计算机工程系副主任

讲述者:李小平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继续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讲述者:陈朔鹰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教授、网络信息技术中心原主任

  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坚持服务党和国家需要,主动实施“五个历史性转变”,发挥科研优势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令社会瞩目的成绩。

  1990年10月7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其中,北京亚运会的赛会计算机系统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有国外媒体评价,这个系统的性能超乎想像,超越了1984洛杉矶奥运会和1988汉城奥运会。同年,该系统获得了“计算机世界史密斯索尼亚大奖”提名,是当年亚洲地区唯一入围的项目。

  为国家盛典提供关键支持,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水平,成绩的背后,他们是来自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攻坚团队。

誓要啃下“硬骨头”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将在北京举行,这也是刚开启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精神气质和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

  当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如此重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运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来为赛事管理运行等提供支持与服务,成为“必选项”。

  经过考察与遴选,这一光荣的任务落在了北京工业学院(现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计算机系师生们的肩头,他们承担起了建立北京亚运会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工程的重任。师生们深知,这不仅是一项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关键政治任务,更是一块开创中国技术先河的“硬骨头”。

参加了北京亚运会电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研制的bat365官网计算机系师生

  自创校以来,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北理工人行动的号角,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系的师生们誓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在保证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全系集中人力物力,攻坚克难,抽调彭一苇、李小平、陈朔鹰等一批师生参与到相关工作中。

  1987年10月,以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系为主体的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科研组成立,开始参加计算机工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调研、开发、测试和运行工作。然而,项目刚一启动,就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一切从“0”开始

  电子信息服务系统是亚运会信息服务的中枢,系统包括比赛场馆的计时记分采集、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通信、车辆调度和医疗服务等。在整个亚运会期间,信息系统不仅要提供多种信息咨询和电子通信服务,还必须实现快速、准确、全面。

  然而,作为首次承办如此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的国家,中国在此前完全没有建立计算机电子信息系统的经验。这个系统到底是什么样子?师生们毫无概念。大家仅能根据参加过大型运动会的中国官员和运动员的描述构建模块。“当时国家是没有互联网的,是‘0’,我们不知道网络环境是啥样子,不知道硬件环境是啥样子,更不知道软件环境是啥样子。”用陈朔鹰的话说:“一开始来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是晕的。"

  除了缺乏经验,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计算机设备的匮乏也是摆在科研组面前的拦路虎。彭一苇回忆,科研组先后考察过举办过洛杉矶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的外国系统,但都因为设备过于昂贵,加之复杂的国际形势而最终放弃。“我们当时大型计算机基本上没有,就经贸大学算有一台中型机,再一个冶金部,他们也是一台中型机。其他的就是我们自己生产的286。”硬件跟不上,通讯环境也很落后,“当时北京市的通信能力,只有每秒钟4800个bit。”

  面对国际上的种种质疑,科研组勇于担当,知难而上,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把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为了可能。

  科研组提出,要设计出一套中国人自己的计算机系统,既符合当时国内软硬件条件实际情况,又能满足赛会需要,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照洛杉矶奥运会和汉城奥运会的设计经验,结合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科研组最终拿出了整个系统的设计方案,蒙在师生们眼前的迷雾渐渐散去,北京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的轮廓结构变得清晰起来。

创举!为国争光

  在洛杉矶和汉城奥运会上,信息系统采用的是集中式的方式,但在当时中国的通讯条件下,如果采用这种技术方案,肯定无法达到赛会要求的信息传输速度。

北理工亚运会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算法流程图

  为解决这个问题,师生们大胆创新,采用分布式的设计,保证了通讯量最小,即把数据分成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个部分,将运动员信息、赛事背景资料等基本不变的内容定义为静态信息,存储在微型机上,不占用通讯线路,用户可以随时查询;将比赛成绩、比赛动态作为动态信息上传到一个小型机组中,小型机组将信息分别发送给成绩处理中心的大型机和亚运会指挥部。这样创新的设计,确保转播控制、记者中心、指挥中心、上级单位都可以第一时间掌握赛场信息。由北理工团队创新设计的这套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本地计算机的优势,最终使得系统响应时间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直到现在,陈朔鹰回忆起当时的研究工作,仍然倍感自豪,“洛杉矶奥运会面向公众查询系统响应时间的性能指标是5秒钟,亚组委给我们提的性能指标是要超过他们,达到3秒钟。经过测试,我们最后达到的最好成绩是0.7秒。”这一成绩引起了国内外轰动,台湾媒体在亚运会开幕的第三天,专门就此事做了报道:中国龙起飞了。

  科研组设计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不仅达到了设计水平,在许多维度超越了第十届亚运会及第23、24届奥运会的计算机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师生们还创造性地建设了电子邮件系统,实现了电子邮件在我国的第一次大规模实际应用。

  电子邮件系统是整个计算机服务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北京亚运会期间,电子邮件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赛成绩出来后,马上通过接口传到电子信息系统中,电子信息系统随即自动产生短消息,通过电传跟新华社接口,然后把最新的成绩传递到世界各地。

  在参与这套系统设计的李小平眼里,除了满足日常赛会的常规需要外,这套系统在当时还有很多创新之处,其中一个就是跟当时比较先进的通讯工具的结合。“就是跟BP机、电子邮件结合起来,你发一个电子邮件出去以后,接收者携带着BP机,就可以同时把有电子邮件的信息通知到他的BP机上”,这可以说是最早期的即时通讯工具。

  随着第十一届亚运会的胜利召开,为计算机信息系统拼搏了1000多个日夜的科研组终于向中国、向世界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计算机工程科研组团队获奖证书

  北京亚运会计算机系统的成功也极大地激励了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计算机系广大师生的干劲,并成为北理工计算机专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计算机专业开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教学、科研相互促进,逐渐形成了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两个学院和一个网络中心的新格局。

  30年后,几位亚运会计算机系统研制工作的参与者,回忆起当年的往事仍难掩激动之情。“真的感觉到自己是在担负国家使命和时代使命”,陈朔鹰说,“这些同学第一次经历这种实际设计运行的全过程,感受到国家逐步强大起来的现实,实际上也受到了一次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时感觉到唯一的想法是没有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我们干成了一件大事。”彭一苇欣慰地说。

  矢志强国,北理工人永远在路上。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北理工人永远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