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北理故事

姜文炳、洪宝华、甘仞初、郎志正、方嘉洲:春风起,“管奏华章”

【编者按】2018年,为抢救、挖掘宝贵的校史资料,党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启动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委托图书馆具体实施。两年多来,采集工程共记录保存80位离退休教师口述史资料15058分钟,形成文字资料160万字。为纪念学校建校80周年,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结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划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北京工业学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前身)主动实施了“五个历史性转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主楼

  “由单一的工科向以工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发展转变”是“五个历史性转变”之一。正是这样的转变推动学校相继成立管理工程系、计算机系和工业设计系,为北理工今天多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讲述者:姜文炳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原管理工程系主任

讲述者:洪宝华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原管理工程系主任

讲述者:甘仞初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原管理学院院长

讲述者:郎志正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国务院原参事

讲述者:方嘉洲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原管理学院分党委书记


管起春风,从无到有

  1978年8月的一天,北京工业学院(现bat365官网登录入口)企业管理教研室的洪宝华,得了一个让他十分激动的消息:“学校要成立管理系了!”虽然,洪宝华已经从事了18年“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但在改革开放前,整个中国社会对管理学科的认知程度并不高,因此一直以来高校中管理学科的力量也比较薄弱。

  1978年5月,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共识,不仅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也拉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序幕。

  随着经济建设的火热展开,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国内企业管理知识普遍缺乏,管理水平粗放落后、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这为国内高校管理学科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管理学科、管理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无论哪个时代,服务党和国家的需要始终是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的使命追求。针对管理经济建设需求,学校决定在隶属教务处的企业管理教研室基础上,开始筹建工业管理系统工程专业,也由此开启了“把学院办成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多学科大学”的历史性转变。50岁的洪宝华迎来崭新的人生舞台。

成立工业管理系统工程专业筹备小组的通知

  在学校的决策下,洪宝华、任隆育、金胜谟、谷宝贵和顾炜五位教师受命开始了管理系的筹建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洪宝华看来,“首先要拿个计划,培养人才的计划要有;第二个根据计划要人。”

  几位老师工作热情高涨,他们先后走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还邀请到哈佛大学商学院的10位教授来校讲授战略管理课程和案例教学方法,并就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与这些国际专家进行研讨。经过一番精心筹划,洪宝华等五位老师终于研究制定出了工业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计划。

  与此同时,引进人才的工作也在校内外迅速展开。筹备阶段,学校面向全国招收教师,成功从武汉大学工学院引进了四位老师。除了对外引人,管理系的成立,也引发了校内教师的兴趣。当时,在一系工作的郎志正就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不仅要重视技术,也要重视管理,管理是在发展,我想去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管理科学的吸引力让43岁的郎志正做出了“改行”的决定,他决定加入管理系。经过一批“创系元老”的努力,1979年底,管理系成立的条件基本成熟了。1980年1月,经第五工业机械部批准,学校正式下发文件,决定成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系(即管理工程系),姜文炳同志为行政负责人。

建立企业管理系统工程系的决定

  4月18日,经学校党委会研究,同意成立管理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支委会由张福铭、顾祎、胡子云三位同志组成,张福铭同志任书记。 9月3日,管理工程系工业管理工程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生,首批31名本科生入学,当时的系党委总支书记张福铭、系主任姜文炳、系副主任洪宝华带领十余位教师,开启了管理工程系的奋斗之路。


管育英才,发展壮大

  “12平米的几间屋子,就是管理系最早的一个基地。”曾任管理系总支书记的方嘉洲这样回忆建系之初的艰苦条件。直到1984年,系里的办学条件才得到了初步改善,那年他们搬到了2号楼,有了两层,还有了自己的计算机房。“看来学校是越来越重视我们学院的发展了”,姜文炳欣慰地说。

同时,管理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日本、美国等许多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访学,召开国际会议。“向先进的发达国家取经,这非常有助于老师和学生们开拓视野,与国际接轨,这对我们管理性质的专业尤为重要!”姜文炳讲到。

  尽管创业阶段挑战不小,但管理系发展建设的步伐自此就不再停歇。1983年,从美国做访问学者归来的甘仞初加入了管理系,也带来了很多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1983年底,在甘仞初推动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在管理系成立了。当时围绕这个专业的建设,也存在着讨论:是搞成计算机专业的样子,还是搞成管理专业的样子?

  “当时要解决信息系统问题,就是要解决信息在管理中间的作用,怎样通过信息来改善管理、支持决策,这是信息系统专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做计算机编程只是一种手段。”甘仞初的思路很清晰,专业必须以管理为中心才站得住脚。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正式招生。

  与此同时,甘仞初还肩负着建立管理系第一个实验室的任务。早在1982年,管理系就开始筹建国内最早的“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经过两年的建设,于1984年正式建成。甘仞初等老师坚持高标准建设,实验室不仅通过了鉴定,还被认为是当时国内管理信息系统最好的实验室之一。

管理工程系计算机房

  建系之初,管理系就特别重视教学工作,除了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上突出理工特色外,还积极发扬学校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着力加强学生的实践培养,充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

  甘仞初就曾经带着学生专门到沈阳296厂这样的国营大厂去了解各个管理环节、信息需求,也曾在接手北京化工三厂的项目时,让学生熟悉业务流程,体会管理中间的信息需求,从而做出了真正符合工厂管理需要的信息管理系统。

管理工程系“厂长班”编写的教材《厂长必备》

  “第一期学员就有50人,包括了工厂里的厂长、书记、总工程师”洪宝华这样回忆“厂长班”。管理系成立不久,为满足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开办了“厂长班”,由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紧贴实际需要,还包括了大量的实践环节,很受欢迎,对企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很好作用。

  “为管理人才烙印上‘成色十足’的理工特色”,管理系教师们带着这样的理念,不仅授课认真,还自己编写教材,制定培养计划,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理工科基础。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郎志正就筹划写作《质量控制方法》一书,随着在管理系的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在大量阅读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他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这也是中国质量管理方面最早的专著之一,成为北理工和清华等多所高校的教材,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管理科学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到1988年,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工业管理工程专业财务会计方向、工业外贸专业在管理系相继成立,这也标志着管理系初步完成了“从无到有”的第一阶段建设任务,为学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管理工程系更名为管理学院通知

  1992年,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决定将管理工程系系更名为管理学院。甘仞初成为管理学院的首任院长。


管奏华章,矢志一流

  管理学院成立后,学校的管理学科拥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办MBA、申请博士点,这些工作成了甘仞初上任之后的工作重点。“成立管理学院后,我就思考管理学院以后怎么办。首先MBA得搞起来,这个专业社会影响会很大。另外就是建博士点,博士点对一个学院的学术水平影响很大,必须把住。”那时甘仞初整天泡在研究生院,跟有关领导一起研究怎么向上级部门打报告,如何把专业范围、社会影响、和国际交流合作,都体现在报告里,写清楚,然后去申请通过。

首届工商管理硕士班合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3月,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首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1996年,管理学院招收首名博士生,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在管理学上的应用。此后,伴随着学校的发展,管理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北理工管理学院通过AMBA国际认证

  1998年,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的需要,管理学院正式更名为管理与经济学院,管理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如今,bat365官网登录入口管理与经济学院不仅拥有8个系,5个本科专业,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还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经费充足,建设了多个高水平科研中心、教学中心、实验室和创新基地,大力开展国际化办学,更通过国际AACSB认证、AMBA认证、EQUIS认证、CAMEA认证,办学能力获得国际认可。

  回首过往,管理学科的发展壮大,正是学校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服务党和国家需求,主动担当历史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

  学校和学院今天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当年为管理学科发展而奋斗的老一辈管理人十分欣慰。“我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我为国家的事业也做了自己的一份贡献。”这是洪宝华等老一辈管理人的心声。

  面向未来,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更需要我们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上奋斗,奋斗,再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