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昌 秦有方: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
——迎接建校80周年“北理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发布日期:2020-07-20 供稿:党委宣传部 姜曼 编辑:赵安琪 审核:蔺伟 阅读次数:
【编者按】2018年,为抢救、挖掘宝贵的校史资料,党委宣传部组织力量启动校史“口述史”采集工程,并委托图书馆具体实施。两年多来,采集工程共记录保存80位离退休教师口述史资料15058分钟,形成文字资料160万字。为纪念学校建校80周年,党委宣传部、图书馆结合“口述史”采集成果,精心策划制作,推出《北理故事》系列。希望广大师生校友能从精彩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1951年底,教育部、重工业部颁布命令,将华北大学工学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前身)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此后北京工业学院便负担起了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的历史使命,开启了辉煌的“京工岁月”。
此后,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学校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形成了正规化的兵工专业体系,奠定了我国兵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结构。至今,一代代优秀人才从北理工扬帆起航,为建设强大祖国做出重要贡献。
“北理工故事”讲述者:吴大昌
机械与车辆学院退休教师
“北理工故事”讲述者:秦有方
机械与车辆学院退休教师、曾任车辆工程学院院长
1951年10月,华北大学工学院(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前身)根据教育部指示,经过多方酝酿,拟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院,后经中央财经委副主任李富春审定,定名北京工业学院。1951年底,教育部、重工业部颁布命令:“华北大学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于1952年1月1日起实行。”在更名之际,学校定位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
然而,仅仅三个月后,一纸命令下达,不仅改变了学校发展的轨迹,也让师生们肩头的强国使命愈发沉甸甸。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和世界和平,毛主席和党中央号召建设强大的人民军队,并决策兵工提早部署。
在这一背景下,1952年3月8日,重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北京工业学院今后发展的方向及目前的方针任务》的文件,决定将刚刚更名的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自此,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诞生。
这所在抗战烽火中诞生,从解放区高等学校发展而来的正规化新型大学,开启了由为重工业服务转变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历史新篇章。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1949年,当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时,正在旧金山堪萨斯大学留学的吴大昌振奋不已,觉得自己报效祖国的机会来了。于是,吴大昌在1950年9月取得农业工程硕士后,便踏上了回国之路,希望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的农业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但当吴大昌得知,诞生于延安的华北大学工学院正亟需大批教师,正准备建设新中国第一所重工业大学,他便毫不犹豫地改变了抉择,把国家的需要放在人生选择的第一位。“这个学校是当时来讲很有威信的,第一是老区来的,是延安自然科学院转化过来的,还有更大的吸引力,它是为重工业部培养人才。这个事情是很光荣很好,就来了。”102岁的吴大昌回忆到。
当时,像吴大昌这样被吸引到华大工学院的留学归国教师有30多人,他们后来也成为了学校的骨干力量。入校后,吴大昌积极投身教学,从讲授课程到编写教材,从热工教研室到汽车教研室, “学校里缺什么,我就教什么。制图需要人教,我教制图。力学没有人教,我就教力学。”
1951年底,教育部、重工业部颁布命令:“华北大学工学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于1952年1月1日起实行。”同年3月8日,重工业部下发文件,决定北京工业学院“逐步发展为国防工业学院或国防工业大学,并使之成为我国国防工业建设中新的高级技术骨干之重要来源”。北京工业学院也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
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批准修改校名的文件
此时,即将从大连工学院汽车专业毕业的秦有方,正准备前往兴建中的长春一汽工作,却收到了去北京工业学院报到的通知。虽然,去北京意味着要从头掌握全新的专业,但是秦有方的答案是“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
于是,年轻的吴大昌和秦有方们,虽然互不相识,来自天南地北,却带着相同的答案,走在了一起,担起建设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的光荣使命。
强国使命,建设首批兵工专业
1952年8月,根据中央政府和重工业部的要求,北京工业学院军用车辆工程系设立坦克制造专业和坦克发动机专业,这也是新中国最早的坦克类专业。留德学者蒋潮任系主任,留美学者彭兆元和原北洋大学教师薛寿章任系副主任,吴大昌任坦克发动机教研室主任,秦有方任系秘书和助教。
也就在这一时期,为了完成从重工业向国防工业学院的调整,学校自1952年至1954年,先后调出航空系支援建设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调出冶金系支援建设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调出采矿工程系支援建设中南矿业学院(今中南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做出贡献,支援了兄弟高校的建设。
为了建好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按照中央兵工委员会的决定,先后有37位高水平苏联专家入校指导,以便借鉴苏联经验规范化建设我国自己的兵工专业。
在入校的苏联专家中,就包括苏联哈尔科夫工学院坦克专家诺维科夫副教授、莫斯科鲍曼工业学校坦克发动机专家尼格马图林博士、坦克制造工艺专家柯西金、液力传动专家普洛科菲也夫,他们来到后为坦克系师生详细讲授了诸多先进技术和工艺。
在指导发动机专业建设中,苏联专家不仅仔细讲授发动机构造、原理、设计等核心课程,还要求师生们“把发动机的零件都拆开来,每个零件都熟悉熟悉。”对于用油选择、调速零件、燃料供给也都要进行详细的讲解。苏联专家还帮助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培训教师,与师生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讲这些东西,我们过去都没有听说过,当时在世界上也都是新东西。”秦有方说到。
“有一个暑假里面,突击俄文,一天记100个字,200个字,突击以后就是翻译俄文教材。”为了更好地学习苏联经验,吴大昌等师生们在苏联专家入校前就开始集体学习俄语,对于零基础的吴大昌来说,早日为新中国建成第一个坦克专业的使命成为他前进的不竭动力。整整3年时间,坦克系的教师们根据苏联专家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翻译教材、编写教材,为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上世纪五十年代,学生们在开展坦克驾驶实习
按照苏联本科生的培养计划,专业采取五年制培养模式,学生的基础课非常扎实,专业课也比较系统。不仅如此,按照高级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学校还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学生必须完成认识实习、拆装实习、驾驶实习这“三大实习”,“学生坦克实习,就到部队里面去开坦克,然后回来,还有构造实习,毕业设计的时候,也要在设计前要到工厂里去。重视实践,就是跟实践结合的。”吴大昌回忆到。
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学校坦克陈列室
“如果你们按照图纸建设完成后,比苏联鲍曼工业学校的实验室都要好。” 秦有方记得,发动机实验室的简图是尼格马图林亲自设计并画出来的。为了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1954年起,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开始筹建坦克陈列室和实验室。至1956年,学校建起了1634平方米的坦克陈列室,并向国防部申请调来苏联T-34,ИС-2(IS-2),苏式自行火炮,CY-76,ИСY-122;美国坦克M5A1,LV水陆两用坦克;还有缴获来的珍贵的美国M-46坦克,一部分车辆解剖开来作为教学模型,另一部分车辆作为试验用车。为了使用和维修坦克,学校还专门配备了一个班的转业坦克兵。北京工业学院时期的学校坦克陈列室也成为学校极具特色的教学平台。
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经过一大批教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到1957年,北京工业学院的坦克专业基本建成。
1956 年,北京工业学院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五年制兵工高等工程技术本科生,并开始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兵工建设发展输送人才,学校在专业建设上和教学内容上,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做法。
至1958年,学校仅用6年时间,迅速建成了正规化的兵工专业体系,这批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高等兵工技术专业,奠定了我国兵工院校专业设置的基本结构。1959年,国家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中指定一批重点学校的决定》,北京工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1958年8月1日,学校在国防部大楼参加了向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献礼活动,共有27项产品参加展览,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详细参观学校展品,充分肯定学校的科技成果。9月23日至10月6日,学校增加展品104项。本次献礼活动中,坦克系的师生展出了轻型坦克模型。
1958年“八一献礼”展览会上,朱德同志(前排左二)观看bat365官网研制的轻型坦克模型
1958年“八一献礼”展览会上,叶剑英元帅(中)观看bat365官网研制的轻型坦克模型
在与国同行的近70年里,新中国第一批兵工专业为祖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尖端人才,为强大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这些底蕴深厚的专业已经发展壮大成为以“5+3学科群”为代表的一流学科群,成为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将继续为培养国家重大领域、重点行业的领军领导人才而不断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接续奋斗!
“1950年到现在,快70年了,看到这个学校怎么发展起来,那心里很高兴的。到这个学校的时候,学生很好,学风很好,前途很好。所以这个学校后来发展是有潜力的,我们的估计没有错。” 期颐之年的吴大昌满怀欣慰。
砥砺奋进八十载,矢志强国育英才。面向未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北理工人永远奋斗!